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我厅拟对贵州威赫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燃用高硫无烟煤发电示范项目变更环境影评价文件进行审查。为保证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审查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1年2月18日-2021年2月23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联系电话:
0851-85571099(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
0851-86987058(贵州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A2区生态环境厅窗口)
传 真:0851-85570802
通讯地址:贵阳市南明区遵义路59号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
贵阳市南明区遵义路582号贵州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A2区生态环境厅窗口
邮 编:550002
序号 |
建设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单位名称 |
建设项目概况 |
主要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
1
|
贵州威赫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燃用高硫无烟煤发电示范项目变更 |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财神镇岔沟村 |
贵阳能源集团赫章电力有限公司 |
贵州环科环保咨询有限公司 |
威赫电厂原配套灰场为赵武沟灰场,现变更为龙公箐灰场,电厂只变更灰场,无其他工程变更。龙公箐灰场主要堆放飞灰、炉渣及石膏。灰场规划在灰场南侧出口设置初期坝,坝顶标高1960.0m,灰场贮灰采用加高灰渣子坝的方式逐渐堆高,堆灰至高程2040.0m时,最大贮放高程约117m,库容约1790万m3,可供电厂存放灰渣和石膏约9.8年。灰场总占地投影面积约68.0567hm2(包括灰场库区、截洪沟,不含场外运灰公路)。 本项目总投资42718万元,其中环保投资约15683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36.7%。 |
(一)施工期 1.加强原料密闭运输,定期洒水和清扫道路,强化灰渣喷水抑尘。加强施工管理,施工中不得对人工合成材料涂层、渗滤液收集和导排系统造成破坏。 2.施工期将有少量的生产和生活废水产生,生产废水来源于混凝土搅拌机的冲洗水,主要为悬浮物和建筑材料的残渣,不能随意乱排而污染环境,应将废水收集到沉淀池回用;对于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废水,宜修建旱厕,粪便用于农灌。 3.尽量使用低噪声施工机械,施工注意操作行为的规范,提高运输路面的质量等。应注意采取控制措施,如调整施工时间,减少同时运行的施工机械,施工期应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要求。 4.库区设置完善的截、排水设施,加强对初期坝的监测管理,防止发生溃坝和水土流失。截(排)水沟和初期坝必须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设计和施工,确保其安全性。 (二)运营期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工程采用粉煤灰调湿加盖(篷布)运输,定期洒水和清扫道路,强化灰渣喷水抑尘,厂界TSP应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2.水污染防治措施 (1)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 渣场管理人员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收集后用于农灌。 为避免场外洪水流入灰场而被污染,同时改善运行环境,在贮灰面高程2040m以上设置截洪沟,灰场截洪沟按P=1%防洪标准设计,右侧总长约3550m,左侧总长约3260m。截洪沟在初期坝后设置消力池,再接入山谷原有排洪沟道内。截洪沟排出的场外洪水不接触灰场灰渣。 灰场场内排洪设施拟按竖井(斜槽)-卧管-下游集水池(兼消力池)系统设计。灰渣场和石膏场的灰面水导排(渗水)系统分开设置。灰渣场内设置窗口式排水竖井2座(#1、#2)及排水斜槽。排水斜槽通过连接井与#1排水卧管相连,#2竖井与#3竖井间采用内径2.0m的排水卧管相连,石膏场渗滤液通过#3竖井,经专用排水管,直接排入初期坝下的石膏场渗滤液调节池。石膏场渗滤液专用排水管置于排水卧管内。 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灰场库区内预留有足够的蓄水调节库容,库区储水表面积大,库区内积水部分自然蒸发,部分被灰体吸收,少部分通过盲沟和竖井渗滤系统进入卧管,再渗流至坝体下游调节水池,灰水回收用作灰场喷洒水源,不向外排泄。在特大洪水条件下,渣场会采用库区进行调洪,库区内的洪水考虑自然蒸发和灰渣吸收,小部分水量则采用出口调节池储存,经过酸碱中和除氟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排入龙公箐小溪。考虑灰场刚投运时,坝体前地面高程小于竖井最低排水窗口高程,因此在初期坝体前设置排水盲沟,排走坝前的临时积水。排水盲沟设有500g/m2土工布过滤层,通过盲沟排出进入调节水池,上面设置回收泵房,回收用作灰场喷洒用水。 本项目渗滤液全部回用于渣场防尘,不得外排。在调节池旁设置水泵站,一用两备。设置2个调节池。1#调节池容积3200m3接收灰渣区渣场渗水,2#调节池800m3接收石膏区渗水。调节池的渗水全部回用于防尘,不外排。当遭遇百年不遇洪水时,先将洪水利用竖井窗口关在库区内,再分批次排入调节池内进行调节pH、沉淀、除氟后处理达标后排入龙公箐小溪。在调节池下游设置渣场洪水排放口,年退水量为50597m3。出口安装在线装置并与环保局联网。如遇洪水期,需要排水时,根据暴雨预报,应提前与当地环保局联系,清空调节池,打开排污口。对调节池进行日常清理,保证暴雨来临前,腾空调节池库容。调节池内设置隔板,以降低SS浓度,保证达标排放。 (2)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评价区内调查天然泉点8处,库区范围内未见明显泉点出露。有3处泉点供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其中,S1号泉点供中田坝村下坝组5户约30人生活用水;S2号泉供中田坝村下坝组10户约60人生活用水;S7号泉供财神镇周边居民生活用水。另外,据调查,距离灰场最近的龙公箐小溪沿岸岔沟村居民约600人目前饮用生活水源为龙公箐小溪。 由于灰场位于S1、S2号泉的上游补给区域,渣场建成后,龙公箐小溪将不能继续作为生活饮用水源,而灰场渗滤液若处置不当下渗进入地下,或通过地表进入龙公箐小溪,都将会对下游S1、S2号泉点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运营期应加强对灰场的管理和对灰场监测井的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避免对周边水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另外,灰场动工前应落实岔沟村、S1、S2泉点中田坝村约90人村民生活用水的替代方案。目前赫章县人民政府已承诺解决龙公箐小溪沿岸岔沟村居民约600人居民生活饮用水问题。 为防止灰场运行初期灰水渗入地下污染,灰场防渗应严格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进行施工和防渗处理。在HDPE防渗膜基础下,灰场场内设计树枝状的排水盲沟,接至排水卧管两侧的主排水盲沟,形成地下水导排系统,导排地下水至灰场场外地表水系。场内老洞的出水及泉点均采用盲沟的形式排出场外。 地下水监控井:地下水监测点的布设综合考虑灰场库区地下水流场及周围环境特征。监测井布置充分利用已有勘察孔,并根据工程布局适当增加地下水监测井,共布置6个监测点(其中有2个天然泉点)。监测因子为pH、氨氮、耗氧量、硫化物、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砷、汞、六价铬、镉、铅、铜、锌、铁、锰。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为减轻公路运输对沿线声环境的影响,应加强交通管理,居民密集区路段禁鸣高音喇叭。建设单位应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调整作业时间,尽量避免或减少夜间作业。加强灰场厂界四周的绿化,通过采取隔声、消声及减振等措施,确保厂界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l2348-2008)2类标准要求。 4.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管理站少量生活垃圾为一般固体废物,每天清扫、收集后送环卫部门指定的垃圾填埋场处置。 灰渣场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Ⅱ类灰场,应严格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Ⅱ类渣场的要求建设及管理,禁止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混入。为了减轻灰渣贮存对周围的环境影响,企业还应积极拓展其他的综合利用途径,尽可能减少灰渣的堆存。 5.风险防范措施 根据《报告书》,项目最大风险源项为库区溃坝和渗滤液渗漏,根据分析,暴雨时初期坝垮塌会使泥、水、灰渣俱下,淤塞渗滤液调节池。主坝下游为渗滤液调节池,如冲毁调节池,致使渗滤液外漏,影响地表水体。波及范围是下游财神河及后河。 环评预测渣场溃坝后,带水灰渣会形成泥石流状影响到下游1450m范围内,之后随着暴雨的继续,泥渣水会继续向下游蔓延。此时的污水水质主要含浓度很高的SS。如发生溃坝后,高SS灰水会在财神河形成污染带,随着距离的延长,污染带逐渐变细变长,有可能一直延长至后河。后河的流量较大,直径较大的SS会沉入河底,有部分悬浮物会一直进入六冲河。 本次评价认为,只要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工程质量进行施工,溃坝风险影响是可控的。暴雨来临前应及时清空调节池,建设单位应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环保部门备案,组织定期演练并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6.服务期满 本工程服务期满后,整个库区范围及库外回水池范围为生态综合整治对象,评价要求库区及库外回水池用地范围内全部恢复植被。此外,封场后渗滤液收集及输送系统应继续维持正常运转,直至渗滤液水质稳定为止。采取土地复垦措施后,所贮存的尾矿的性质将逐渐趋于稳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将逐步消失。生态治理恢复期按服务期满后2年计。 关闭或封场前,须编制关闭或封场计划,报请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参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要求封场及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委托有资质单位作生态验收调查,并将生态验收调查报告作为向环保部门申请闭库备案的重要依据。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报批稿(公示板) |
| |||||
评估意见 |
| |||||
建设单位开展的公众参与情况 |
| |||||
公众提出意见的方式和途径 |
| |||||
公众反馈意见联系方式 |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0851-85571099、86987058 (反馈时间:自本公示生成后5个工作日内) |
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有关规定,上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不含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内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