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我厅拟对年产14万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回收再利用制造基地项目(一期)-220kV变电站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为保证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审查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7月3日-2025年7月10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联系电话:0851-86987058(贵州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B1区生态环境厅窗口)
传 真:0851-85570802
通讯地址:贵阳市南明区遵义路59号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辐射处
贵阳市南明区遵义路270号贵州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B1区生态环境厅
邮 编:550002
序号 |
建设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单位名称 |
建设项目概况 |
主要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
1 |
年产14万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回收再利用制造基地项目(一期)-220kV变电站 |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屯镇盘新村 |
贵州鑫茂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贵州汉道昌工程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
变电站占地面积约4037m2,新建2台180MVA的有载调压变压器、配电楼,架构、框架式电容器、GIS、事故油池等,主变为户外布置,GIS户外布置,本工程建设不包含输变电线路。 |
一、已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 1、土地占用防护措施①本项目变电站采用现有道路,未新增施工便道;②工程施工严格在厂界红线内,未占用周边农田及其他用地;③变电站施工时首先保存变电站基础工程开挖处的熟土和表层土,并将表层熟土和生土分开堆放。回填时按照土层的顺序回填,松土、施肥,恢复为农用地;④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及时清理了施工场地,变电站占地均为永久占地,且施工均在场界内进行。 2、植被保护措施①变电站施工过程中规定在项目红线范围内进行,并禁止踩踏施工区域外地表植被,避免了对附近区域植被造成不必要的破坏;②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管理和对植被的保护,禁止乱挖、乱铲、乱占、滥用和其他破坏植被的行为;③对施工人员加强管理及教育,未出现剥损树皮、攀树折枝;借用树干做支撑物或者倚树搭棚;在树上刻划、敲钉、悬挂或者缠绕物品;损坏树木的支撑、围护设施等行为;④材料运至施工场地后,变电站选择堆放于场界内,不占用临时用地;⑤变电站施工便道充分利用已有公路,变电站址东侧紧邻园区道路,运输材料便利;⑥按设计要求施工,减少了变电站施工开挖土石方量,减少建筑垃圾量的产生;⑦变电站基础施工开挖时采用分层开挖,分层堆放,施工结束后按原土层顺序分层回填;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场地,并对施工扰动区域进行了植被恢复;⑧变电站建成后加强了站内绿化。 3、动物保护措施①变电站基础施工时采用低噪声设备,并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②合理制定施工组织计划,选在白天施工;③鸟类和兽类大多是晨、昏(早晨、黄昏)或夜间外出觅食,在正午休息,施工时段避开鸟类休息时间,避免了高噪声施工作业对鸟类的惊扰;④施工中变电站距离周边水体较远,因此施工过程中未进行涉水施工,未对附近水体造成污染,未对两栖动物的栖息地造成影响;⑤加强施工人员对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未出现人为破坏洞穴、巢穴、捡拾鸟卵(蛋)等活动;⑥加强对变电站施工区域的生态保护,未出现猎杀任何兽类,打鸟、捕鸟和破坏鸟类的生境,捕蛇、抓蛙和其他破坏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境的行为;⑦工程完工之后及时开展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减少生境破坏对动物的不利影响。 4、水土保持措施①施工单位在土石方工程开工进行了先防护,后开挖。合理安排工期,避免了在雨天施工;②变电站基础施工时,缩短基坑暴露时间,一般随挖随浇基础,在变电站四周建设了临时排水沟、围墙等防治措施;③变电站临时土方集中堆放,及时回填,雨天采用遮盖等防护措施,减少了水土流失;④对开挖后的裸露开挖面用苫布覆盖;施工时开挖的土石方优先用于回填,做到挖填平衡,根据原占地类型进行生态恢复,播种绿化,防治水土流失;⑤在变电站基础施工过程中堆放砂石及水泥的地面,用彩条布与地面隔离,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变电站基础开挖时,进行表土剥离,将表层熟土与底层生土分开堆放,临时堆土进行拦挡和遮盖,回填时按原土层顺序分层回填,并进行松土、施肥;⑥施工后已清理现场,恢复原地貌及原有土地利用功能,将弃土和施工废弃物运出现场合理处置,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⑦在变电站边角地带种植了绿化;场区内播撒耐旱耐荫草籽,加大绿化面积。 环境遗留问题:本项目施工期变电站用地为工业用地,占地较小,占地范围内无林地及重点保护动物等敏感目标,采取相应措施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根据现场勘查,变电站无裸露地块,周边生态恢复良好,工程施工期无环境遗留问题。 综上所述,本项目施工期采取相应措施之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二、施工期已采取的污染物治理措施 (1)废水 项目变电站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主项目施工营地化粪池处理;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处理后的废水用于场地内洒水抑尘,道路清洗等,不外排,未对周围地表水造成影响,废水治理措施可行。 (2)废气 在施工场地内及附近路面进行了洒水、喷淋等措施;施工过程中,对易起尘的临时堆土、运输过程中的土石方等采用了密闭式防尘布(网)进行苫盖,采取有效防尘措施后施工场界外无组织PM10排放监控浓度能够满足《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52/1700-2022)无组织排放标准中颗粒物排放标准限值要求(PM10浓度<150μg/m3,),颗粒物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表2的无组织排放标准要求(颗粒物浓度<1.0mg/m3),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采用了汽车尾气检测合格的交通运输车辆;运输车辆在经过居民点时,减缓车速;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现场和物料运输加强管理,在施工工地设置硬质围挡,保持道路清洁,管控料堆和渣土堆放,防治扬尘污染;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施工现场未对包装物、可燃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就地焚烧;项目注重对机械的维护、保养工作;运出车辆禁止超载、未使用劣质燃料;在变电站装修喷涂油漆期间,加强了室内的通风换气,油漆结束完成以后,每天进行通风换气至少一至二个月,装修后放置吸附剂等措施。项目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及装修材料,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中有关要求;焊接产生的废气经自然通风稀释,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同时焊接作业工人在焊接时采取佩戴口罩、眼罩等个人防护措施,本项目施工废气均得到达标排放,未对周围环境空气造成明显影响,废气治理措施可行。 (3)噪声 施工选用了效率高、噪声低的设备、合理布局、并对设备的正确操作和维护;加强施工场地车辆的管理,尽量减少鸣喇叭次数及汽车启动频率,变电站施工期高噪声设备设置在厂区中间,变电站采取优先建设围墙的施工方式,有效降低了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小。 本项目施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无环境遗留问题。同时根据调查,本项目施工期施工噪声的排放未收到环保投诉,未出现扰民现象。 (4)固体废物 施工期建筑垃圾可回收利用的部分回收利用或外售废品回收公司,其余的由施工单位运至指定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置;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经袋装收集后,由当地环卫人员清运统一处置。由于项目距离万屯镇、鲁屯镇、郑屯镇镇上较近,项目机械大的维修在附近镇上进行,产生的废机油由维修单位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定期处置;施工期间在施工场地进行简单的机械设备维修产生的少量废机油,暂存于主项目临时施工营地临时危废暂存间。本项目施工期固废均得到合理处置,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未对环境造成影响,固废处置措施可行。 三、施工期生态恢复情况 通过现场查勘,项目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均得到了恢复,无裸露地块,植被多样性未明显减少。 四、运营期已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气本工程运营期间变电站无废气产生,因此不会对周边环境空气带来影响。 2、废水变电站人员生活污水依托主项目污水处理设施收集处理后回用,对项目周边水体不产生影响。 3、噪声变压器采用低噪声设备,主变压器发生异响时应及时处理;变电站四周设有围墙及绿化,噪声排放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由预测结果可知,变电站运行的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说明本项目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有效可行,本项目运营期变电站对周边声环境影响较小。 4、固体生活垃圾:本项目变电站不新增工作人员,全部由贵州鑫茂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调配至本电站,无新增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经垃圾桶收集后,由厂区统一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置。 事故油:当主变发生事故时排油或漏油,所有的油水混合物通过主变下设置的事故油坑和事故油收集管网,排至事故油池(40m3),最终交由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不得随意丢弃、焚烧或简单填埋,事故排油则不会影响周边水环境。 废旧蓄电池:本项目更换下来的废旧蓄电池属于危险废物,废旧蓄电池依托公司危废暂存间进行暂存,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不在站区进行暂存,对环境影响较小。 5、地下水、土壤为了防止运营期地下水、土壤污染,本项目场内分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三个区域采取防渗措施。 1)重点防渗区域防渗措施 本项目重点防渗区域主要为排油槽、事故油池、主变压器区域,采用混凝土浇注+铺设HDPE防渗膜处理防渗层渗透系数小于1×10-10cm/s,防止油品渗漏引起地下水污染。 2)一般防渗区域防渗措施 本项目消防水池为一般防渗区,地面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抗渗混凝土280mm+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抗渗涂层结构1.2mm。采取上述措施后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7cm/s。 3)简单防渗区域防渗措施 站区道路、配电室为简单防渗区,地面硬化即可。 经以上防护措施后,可有效防止污染物渗漏污染地下水、土壤。综上所述,本项目生产过程中不会对周围地下水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6、电磁辐射防治措施变电站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①变电站内电气设备接地,以减小电磁场场强。 ②变电站内金属构件,如吊夹、保护环、保护角、垫片、接头、螺栓、闸刀片等应做到表面光滑,尽量避免毛刺的出现。 ③保证变电站内高压设备、建筑物钢铁件均接地良好,所有设备导电元件间接触部位均应连接紧密,以减小因接触不良而产生的火花放电。 ④运行过程中,变电站内大功率的电磁设备采取必要的屏蔽措施,将机箱的孔、口、门缝的连接缝密封,站区外设置围墙,可有效隔绝电磁辐射。 通过以上分析,项目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变电站工频电场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072-2014)规定的限值要求,说明本项目采取的电磁辐射防治措施有效可行。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报批稿(公示版) |
| |||||
公众反馈意见联系方式 |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窗口0851-86987058 (反馈时间:自本公示生成后5个工作日内) |
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有关规定,上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不含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内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