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适老版
无障碍浏览 |
适老版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 > 辐射监管 > 辐射类项目审批前公示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2020年11月拟作出的220kV九夜线#28-#33、#44-#49段迁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的公示(核与辐射)
发布时间:2020-11-11 09:10:00 来源: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字号: 分享: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我厅拟对220kV九夜线#28-#33、#44-#49段迁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为保证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审查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0年11月11日-2020年11月17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个工作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联系电话: 0851-86987058(贵州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A2区生态环境厅窗口), 0851-85577578(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辐射处),传  真:0851-86987058   

通讯地址:贵阳市南明区遵义路59号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辐射处, 邮编:550002

贵阳市南明区遵义路582号贵州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A2区生态环境厅窗口

建设项目名称

220kV九夜线#28_#33#44_#49段迁改工程

建设地点

遵义市桐梓县茅石镇、马鬃苗族乡

建设单位

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单位

中科森环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建设项目概况

本工程线路迁改总长度为4.5km。其中九夜线#28-#~33#段迁改长度为2.4km,改迁新建段线路长度为0.85km,更换导、地线长为1.55km,更换导、地线型号同原线路型号一致;九夜线#44~#49段线路迁改长度为2.1km,改迁新建段线路长度为1.3km,重新调整弧垂段为0.8km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本项目施工期主要大气污染来源于施工扬尘、施工机械尾气,施工单位采取以下措施降低施工扬尘、施工机械尾气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时,合理开挖、科学回填等;在施工场地及附近路面洒水、喷淋,对运输车辆进行清洗,以防止泥土被带出污染公路路面;运输的粉状材料表面应加盖篷布、采取封闭运输,防止飞散、掉落,及时清扫车轮泥土等,尽量减少扬尘的产生;运输车辆在经过居民点时,减缓车速,尽量减小扬尘的产生,截断扬尘的扩散途径。

2、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废水主要来源于车辆冲洗,塔基施工,施工中混凝土拌和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废水。施工废水采取简单沉淀处理后用作工程用水或施工防尘,对沿线附近地表水体水质无影响。项目生活废水排放量为57.6m3。生活污水利用既有处理设施收集后,就近用于农作物肥料,不直接排入天然水体。因此,施工生活污水不会对工程区水环境产生影响。

本工程处于天门河(新桥)水库二级水源保护区内,为了减少该项目对区域水环境影响,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将采取措施为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生态保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实施、同步完成发挥作用;严格设定施工作业带,采用合理的开挖和回填工艺、每完成一部分开挖或回填,都采用夯实、覆盖等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地面的抗侵蚀能力,使水土流失最小化;严格按照本报告要求强化施工期间废水收集处置措施,施工期间不得有废水外排至环境现场发生;保持施工现场整洁,建筑垃圾统一收集,及时清运至相关部门指定地点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统一收集清运处理,不得随意丢弃在现场,及时清运或定期运至指定的垃圾场,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大面积开挖电缆沟面积,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植被环境,施工完毕后,及时恢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量;施工期加强施工期管理,塔基、电缆沟开挖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做好植被恢复措施。

3、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有预测结果分析可知,噪声对周边敏感点影响均在可控范围之内。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中,挖掘机、张力机组、卷扬机、吊装车、塔基安装运输车辆等设备将产生一定的机械噪声,但其噪声值不大,施工量小、历时短,线路沿线施工噪声小于昼间70dBA),夜间不进行施工,可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要求。牵张场地占地类型主要为林地、荒草地,牵张场地远离居民住宅等敏感点,并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可以减少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由于施工期历时短且是暂时性的,通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噪声源强高的设备放置远离居民住宅等敏感点等措施,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4、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基础施工产生的土石方、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以及旧线路拆除产生的塔材、导线和金具等。

施工土石方:项目弃土量较小,因此本项目不设弃土场。对于可以回填利用的土方临时堆放于塔基临时占地区,施工结束后将剥离的表土用作绿化覆土,不能利用或多余的弃土平铺于塔基的连梁内,工程不存在永久弃土。

拆除的杆塔、导线

项目拆除的废气导线、绝缘子、OPGW光缆、避雷线、金具等固体废物,统一收集后贵州电网公司回收处置,不随意丢弃。

生活垃圾

施工期产生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利用周边村镇已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处置。

综上所诉,项目施工期所产固废均得到妥善处理,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属于普通的高压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对当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影响极其微弱,对附近生物群落的生物量、物种的多样性的消失无影响,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主要产生在施工期,属于近期影响,长期影响为当地景观的改变。

本工程输电线路路径所经区域用地类型为山地,输电线路塔基开挖时原有植被将被部分损坏。施工结束后,对塔基施工基面遗留的弃土进行清理,对硬化地面进行翻松,以便原有植被以及原种植经济作物的恢复。线路跨道路区域时,设置临时支撑架,减少导线架设时对道路运输产生的阻塞。本项目所设的牵张场及施工临时道路,均为临时占地,施工结束后可根据当地情况进行硬化、绿化或恢复土地原来用途。

本工程输电线路路径沿线区域无珍稀动植物,施工结束后,在中亚热带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的生长较快,生物修复效果好,因此输电线路的建设对生态影响较小。

本项目施工期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降雨和地表开挖。项目所在地降雨量大部分集中在雨季,夏季暴雨较集中,降雨大,降雨时间长。这些气象条件可能会造成项目建设施工期的水土流失。

在施工过程中土壤暴露在雨、风和其它干扰之中,另外,部分的土方填挖、陡坡、边坡的形成和整理,会使土壤暴露情况加剧。同时,施工中土壤结构会受到破坏,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将会大大减弱,在暴雨中由降雨所产生的土壤侵蚀,可能造成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项目建设期间架空线路塔基开挖等工程的施工可能在挖土方处会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将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挖方等临时堆土采用苫布遮盖、采取编织袋装土堆砌成护坡等方式减少水土流失。针对表层的耕植土采取剥离防护措施,利用表土恢复原地貌,利于植被的恢复生长,减少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建设中施工扬尘、机械噪声,泥浆废水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进出线路的架设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通过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后,项目施工期对环境影响较小。

1、运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营运期无废水产生。

2、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营运期无废气产生。

3、运营期声环境影分析

输电线路的噪声主要是由导线表面在空气中的局部放电(电晕)产生的,输电线路产生的电晕放电频次随电压等级的升高而增加,通常在电压等级高于500kV时才考虑送电线路的噪声影响。一般来说,在干燥的天气条件下,导线通常运行在电晕起始电压水平以下,线路上只有很少的电晕源,因而也就不可能造成很大的噪声。

一般情况下220kV输电线路走廊下方的噪声值与声环境背景值很接近,可听噪声值一般小于45dB(A),与生活、交通、工厂等其它噪声源相比要小得多,并常为背景噪声所淹没,不会对周围的声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次评价采用类比分析方法来预测本工程输电线路对工程周边声环境的影响。

由类比结果可知,单回220kV输变线现运行期噪声较小,架空线路运行的噪声及环境敏感目标的声环境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4、运营期电磁环境影分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中有关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要求:电磁环境影响应设专题进行评价。该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详见评价专题,由专题评价结果可知:

1)工频电场

由电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中工频电场强度预测结果可知,220kV单回三角形排列架空输电线路,经过非居民区(当导线对地净空高度为6.5m),在地面1.5m高度处产生的最大工频电场强度为6.71kV/m,满足线路下的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料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区域的电场强度10kV/m的控制限制;线路经过居民区(当导线对地净空高度为7.5m)时,在地面1.5m高度处产生的最大工频电场强度为5.32kV/m,超过4kV/m的评价标准要求。因此,为满足工频电场强度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限值要求,在环保上需将到导线高度提高,通过逐步计算,本项目220kV输电线路导线对低高度提升至9.5m时,线路线下距离地面1.5m高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为3.59kV/m,满足4kV/m的评价标准要求。

2)工频磁场

由电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中工频磁感应强度预测结果可知,220kV单回三角形排列架空输电线路,经过非居民区(当导线对地净空高度为6.5m),在地面1.5m高度处产生的最大工频磁感应强度为19.88μT;线路经过居民区(当导线对地净空高度为7.5m)时,在地面1.5m高度处产生的最大工频磁感应强度为17.37μT;当导线对地净空高度为9.5m时,在地面1.5m高度处产生的最大工频磁感应强度为14.21μT;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均小于100μT限值。

根据预测分析,本工程输电线路220kV输电线路导线对地高度7.5m时最大工频电场强度为5.32kV/m,不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电场强度控制限制4000V/m4kV/m)的要求。因此环评要求本工程输电线路220kV输电线路导线对地高度提升至9.5m,使工频电场和磁感应强度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电场强度控制限制4000V/m4kV/m),磁感应强度控制限制100μT0.1mT)的限值要求。

5、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项目维修主要检查线路的完整性,不涉及更换零件,营运期无固体废物产生。

6、对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的影响分析

输电线路塔基将永久占有土地,改变土地性质,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建成后应及时恢复原有植被。


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稿(公示版)

220kV九夜线#28_#33、#44_#49段迁改工程-报批稿公示.doc

评估意见

关于对《220kv九夜线#28~#33#、#44~#49段迁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评估意见.pdf

公众反馈意见联系方式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辐射处0851-8557757886987058(反馈时间:自本公示生成后5个工作日内)

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有关规定,上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不含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内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