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理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贵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与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贵州金融监管局共同研究,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健全生态保护修复机制,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一是编制长期规划。先后编制发布《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贵州省国土空间规划》《贵州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等,正在编制《贵州石漠化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5—2035年)》,全面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二是完善法规标准。制修订《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贵州省矿产资源条例》《贵州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乌江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正在开展《贵州省岩溶洞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条例(草案)》立法调研起草工作;在全国率先启动编制《石漠化分级分类标准》,以地方性法规标准保障生态保护与修复。三是完善实施政策。先后制定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贵州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办法》《贵州省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贵州省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储备库管理暂行办法》等,为我省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完善水生态治理机制。先后印发《贵州省赤水河等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关于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等,全省已建立县(市、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云贵川三省签订两轮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渝黔两省签订乌江黔渝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出台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8条措施。建立水生态考核体系,基本建成“1+1+9”水生态监测体系,完成乌江、赤水河等河流(湖库)水生态调查与评估。五是构建科研与监测紧密结合机制。近年来先后建设赤水河中游流域生态系统、红枫湖水库生态系统、梵净山森林生态系统、从江梯田湿地生态系统5个生态类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今年进一步完善科研监测覆盖范围,新增设立双河洞白云岩喀斯特生态系统、化屋乌江源及六冲河流域生态系统、佛顶山森林生态系统3个省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推动科研与监测融合。六是完善自动化监测网络。我省建立了全面的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基本实现大气环境、功能区声环境、水环境质量监测全覆盖。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201个(其中国控站点36个、省控站点168个、非甲烷总烃站点9个),覆盖全省88个县(区、特区);建成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105个,覆盖全省9个中心城市;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186个(其中国控站点51个、省控站点135个),覆盖全省八大水系。
(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一是强化政策设计。2022年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贵州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行动方案》,系统部署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等重点任务。二是开展试点示范。确定雷山县、赤水市等5个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印发实施方案,积极探索贵州特色生态产品价值多元化实现路径,已完成了5个试点县生态系统生态总值核算报告。三是完善融资机制。强化差异化资源倾斜,探索生态产品抵质押融资服务,开展绿色权益抵质押业务。如贵阳银行制定《贵阳银行林权抵押贷款管理规定》《贵阳银行特定资产收费权支持贷款管理规定》,以林权、排污处理收费权等收益权作为载体开展融资,盘活企业环境权益资产。四是搭建全省统一农村产权平台。2021年7月,我省设立贵州省农村资源资产权益交易中心,搭建了集“网络建设、交易平台、交易规则、交易签证、服务标准、交易监管、信息发布、收费标准”为一体的线上交易平台和结算系统,并建立了统一的交易规则、操作流程、网络与服务标准。五是积极发展碳汇交易。配合国家开展全国碳市场建设,组织开展全省林业碳汇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申请等工作。建成林业资源信息登记、价值评估和监测发布系统,目前完成注册用户2256人、注册经营主体24家、登记碳票11张、登记林权资源907.12亩;制定《贵州省林业碳票登记及交易管理规则(试行)》,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各地开发林业碳票25张,实现林业碳汇(票)交易金额1445万元。
(三)推进交易市场协同运行,着力促进市场发展。一是完善“两山”转化政策体系。为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聚焦生态资源产业化利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生态收益价值化补偿,制定《贵州省推动“两山”转化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明确了交易各要素及监管职责,《指导意见》已经省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即将印发实施。开展排污权交易前期研究,待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后制定我省实施文件。二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2023年7月挂牌成立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初步搭建了权益类生态产品交易系统。三是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制定印发《贵州省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明确包括绿色金融在内的五方面主要工作目标,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做好金融服务。制定印发《贵州省银行绿色金融工作评价暂行管理办法》,通过各银行机构自评、省银行协会复评形式,加强对全省银行绿色金融工作评价,引导全省银行助推贵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四是推进国际合作交流。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为重要平台,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要内容,加强与各方学习研讨、合作交流。连续组团参加历年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香港国际环保博览,在线上线下与港澳、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交流。组团出访瑞士、法国、德国、希腊等欧洲发达国家及国际环境之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环保组织,就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等领域开展交流。
二、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美丽贵州建设推进大会有关部署要求,积极采纳您提案中的有益建议,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以“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着力展现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贵州新风采。
(一)持续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治理,持续开展造林绿化行动,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范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推进历史遗留矿山问题治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修复,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二)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富矿精开”“电动贵州”建设,推动煤、磷、锰等资源型产业低碳化、精细化、高端化发展。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化传统产业深度治理和转型升级,培育和壮大绿色低碳新兴产业。
(三)完善“两山”转化机制。加快实施《贵州省推动“两山”转化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持续开展生态产品品牌认定,推动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全面推进生态资源产业化利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生态收益价值化补偿,全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强化对外合作与交流。全力筹备将于今年7月上旬举办的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组织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为主题展开合作交流,积极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与气候治理。
2025年6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