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兵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地下水水资源保护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全省地下水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加强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
根据2018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省直机关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在涉及地下水职能职责上,省自然资源厅负责“监督管理地下水过量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省水利厅负责“指导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组织指导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对江河湖库和地下水实施监测”、省生态环境厅负责“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职能调整后,为切实维护和改善我省地下水环境质量,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五部门联合印发了《贵州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黔环通 〔2019〕208号),明确主要围绕实现“一保、二建、三协同、四落实”的近期目标推进各项工作。“一保”,即确保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安全;“二建”,即建立全省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三协同”,即协同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与地下水、区域与场地污染防治;“四落实”,即落实《水十条》确定的四项重点任务,开展调查评估、防渗改造、修复试点、封井回填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省生态环境厅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统一监督,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等部门抓好各自职责范围内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信息共享、定期会商和评估指导,协同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截止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点277处(其中省自然资源厅负责218处、省水利厅负责59处,地下水监测井247处,流量监测站30处),分布覆盖全省九个市(州)(贵阳市31处、遵义市21处、六盘水17处、安顺市38处、毕节38处、铜仁市32处、黔东南州31处、黔南州26处、黔西南州43处);省级地下水监测站点153处(其中单测水位点28处,单测水质点108处,水位水质共用点2处,流量水质共用点15处),分布覆盖五个主要城市(其中贵阳市40处、遵义市34处、六盘水29处、安顺市40处、凯里市10处)。根据监测成果显示,我省大部分监测区地下水质较好,未受污染,但局部堪忧,主要集中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城区,超标成份主要有氨氮、耗氧量、亚硝酸盐、总硬度等。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向国家申请资金约4.1亿元,用于地下水污染防治项目。不断提高我省地下水污染防治项目进入中央生态环保项目储备库的数量和质量,争取更多的中央资金支持。积极探索政府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的地下水生态环境投融资机制,确保污染防治任务按时完成。
三是落实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责任。要求各地要及时梳理、排查本地区地下水污染突出问题,明确责任主体,强化源头防治,切断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途径。重点行业企业要按照相关要求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维护运行、日常监测、信息上报等工作任务。
二、着力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安全
加快推进千吨万人和乡镇级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工作。截止目前,全省共有87个千吨万人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已完成71个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为全面掌握全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积极开展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无人机航拍和水质监测工作。结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信息化能力管理建设,搭建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大数据管理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初步搭建完成,有关数据持续完善后将提升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信息化管理能力,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预警应急。
三、有序推进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加强现有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完善地下水监测数据报送制度,着力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一是衔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贵州部分),整合建设项目环评要求设置的地下水污染跟踪监测井、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开采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监测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监测井、《水污染防治法》要求的污染源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等,进一步充实完善全省地下水监测数据。二是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要求,组织开展全省“十三五”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确保33个考核点位水质级别保持稳定且极差比例控制在9.1%以内。2020年5月21日至6月30日,根据生态环境部统一安排,组织开展了全省“十四五”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优化调整工作,并及时上报了优化调整建议。三是2019年组织贵阳市、铜仁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和黔西南州开展了典型磷化工企业和地下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地下水水质试点监测,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探索积累经验。
四、积极组织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由于贵州省自身资金财力有限,此项工作开展主要依托有关中央资金支持推进。2020年,省生态环境厅安排水污染防治资金1490万元,组织开展贵阳市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和黔南州重点“双源”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旨在查明有关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监测现状和开发利用现状,摸清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大型化工企业和矿山开采区等区域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为全面掌握地下水环境质量及污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奠定基础。
五、大力开展防渗改造等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全省加油站地下油罐更新为双层罐或设置防渗池的改造工作。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计划》等政策法规,切实防止地下水污染,结合我省实际,出台了《贵州省加快推进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工作方案》。期间,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商务厅加强调度督促,通过约谈加油站负责人、下发加快推进整改工作通知、发放提示函、开展现场检查等方式对未完成改造的加油站进行了督促,坚持每周一调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防渗改造问题,有力推进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工作。截止2020年6月30日,全省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工作全面完成。二是加强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在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上,积极推进城镇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完善管网收集系统,减少管网渗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上,对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地块的土壤污染影响或可能影响地下水的,制定污染防治方案时,要求纳入地下水的内容;对污染物含量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要求报告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等内容;对列入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中的建设用地地块,实施风险管控措施要求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内容;实施修复的地块,修复方案要求包括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内容等。三是积极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根据生态环境部明确,贵州省第一批纳入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名单的共7个项目,其中遵义市汇川区高桥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治等典型污染源防渗改造类试点项目2个,遵义市仁怀五马河流域平硐型煤矿地下污水防渗阻隔、黔东南州凯里市鱼洞河流域青杠林村龙洞泉污染综合治理、黔东南州凯里市长江上游支流鱼洞河废弃煤矿区域治理井下封堵等废弃井封井回填类试点项目4个,遵义市红花岗区地下水污染修复类试点项目1个。目前黔东南州凯里市鱼洞河流域青杠林村龙洞泉污染综合治理、黔东南州凯里市长江上游支流鱼洞河废弃煤矿区域治理井下封堵两个项目正在实施中。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与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密切配合,严格按照《贵州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协同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二是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项目入库建设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资金支持,确保如期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各项任务。三是结合市(州)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情况,针对超标点位地下水污染物来源复杂、污染总体状况不清的实际,进一步组织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四是按照“大网络、大系统、大数据”的建设思路,积极推进数据共享共用,有序推进全省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和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建设。
2020年7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王天祥;联系电话:0851-8557500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