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在山东青岛举行的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海洋城市市长对话会上,黔东南州从江县从全球参评城市(地区)中脱颖而出,荣获国际“自然城市”称号,这是继2011年,“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地之后,从江县在自然生态领域获得的又一国际殊荣。
“自然城市”平台(CitiesWithNature)是由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国环境署(UNEP)等多个权威组织共同推进的合作伙伴倡议。旨在为全球城市、社区和专家提供一个知识分享、交流合作的空间,通过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城市发展的主流规划,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江荣获国际认可,得益于其深厚的生态底蕴与不懈努力。这里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鸭复合系统”和岜沙苗寨千年生态智慧,森林覆盖率达69.39%。多年来,从江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将“生态立县”作为发展战略,创新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政策,建立全流程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最终以扎实的实践成果赢得国际认可。
在贵州月亮山麓的密林深处,岜沙苗寨以“一人一生三棵树”的独特习俗,传承生态理念。当新生命降临时,岜沙苗寨人会为孩子种下“生命树”;成长途中,选择“消灾树”为孩子祈福;生命终结,栽种“常青树”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我们把每棵树都当成家人,护树就是护自己、护家园。”岜沙村村民滚水格道出了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信念。如今,岜沙苗寨拥有林地1.774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远超周边地区,这片葱郁的绿意正是“三棵树”文化历经千年沉淀的生态硕果。
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是当地人民用千年实践打磨出的“生态农耕教科书”。
“种一季稻、放一批鱼、养一群鸭”的传统模式,构建了一套零污染、高循环的生态农业体系。2011年,“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2013年,又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系统不仅使稻瘟病发病率比单作稻田低40%以上,杂草密度仅为单作稻田的1/5,还使稻田甲烷排放量比传统种植减少30%以上。
从江的绿色发展成果,得益于构建出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管理、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等核心要素,全面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形成“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
在项目引进与建设过程中,从江县严格执行“三区三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建立全流程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守住生态底线。同时,扎实推进江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水环境风险隐患综合治理,提升城乡生态宜居水平。
此次荣膺国际“自然城市”称号,是从江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力的结果。未来,从江县将以这份国际荣誉为新起点,进一步扩大稻鱼鸭复合系统种植规模,推动生态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加强传统村落的生态与文化双重保护,开发更多“生态+文化”旅游产品;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新路径,让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
从江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县域的绿色实践,更为全球城市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份植根于乡土的生态智慧,将以“自然城市”的荣誉为载体,向世界传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