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市生态环境局举行2022年度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贵州日报社、贵州广播电视台、铜仁市融媒体中心等新闻媒体记者,围绕生态环保督察、生态文明建设、中高考期间噪声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热点问题进行了提问。
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付军,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谢春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贵州日报社记者:
现在全社会对生态环保督察关注度很高。请问铜仁市环保督察整改工作怎么样,有哪些成效?
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付军: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您提了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通过督察,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2017年、2021年,我市分别接受了第一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督察整改工作,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后,我市迅速制定实施相应的整改方案,在环保督察的每个关键阶段和重要环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均亲自安排部署、亲自协调调度,多次前往整改现场,始终把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大发展任务、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有力有序有效推动反馈问题整改。尤其是把锰污染治理作为头等大事,坚持铁心治锰、铁腕施策、铁面执法、铁肩担责,举全市之力推进松桃锰污染治理,聚焦涉锰“矿、企、库、站”实行“四个一策”,有序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截至目前,中央第一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交办信访件已完成整改并销号;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涉及我市18个,目前已整改完成6个;交办信访件87件,均已完成或阶段性完成整改。总的来看,我市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成效明显,达到了预期效果。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有力推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落细。通过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进一步推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保护环境的意识普遍增强,也奠定了我市推动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思想基础。
二是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解决了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我市自2017年开始接受中央环保督察以来,共受理群众信访件412件,这些信访问题涉及噪声污染、空气污染、饮用水源等突出环境问题,均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群众利益无小事。针对这些信访件,我们立行立改,从严从快,边督边改,整改结果及时向社会公示,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快速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不断增强。
三是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推动形成了“大环保”工作格局。以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我市制定出台《铜仁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铜仁市党政领导包案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方案》《铜仁市党政领导包保督导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包保突出问题,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47个市直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强化“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大环保”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贵州日报社记者:
铜仁是省委、省政府明确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铜仁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以生态文明引领铜仁现代化建设,请问铜仁市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山”价值转化方面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付军:
优良生态环境是铜仁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程,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不断使铜仁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源”。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和各领域生态价值转换建设工作。制定《铜仁市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实施细则》《铜仁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履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施“一票否决”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先后出台《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律法规,筑牢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底线。
二是厚植生态优势,筑牢生态环境屏障“含绿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双碳”战略,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打好污染防治“五场战役”,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和长江十年禁渔,强化乌江、锦江等重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治理,完成营造林31.5万亩、石漠化治理85平方公里、全社会水土流失治理380平方公里,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2%,湿地面积达23260公顷;各类保护地48个,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空间网络格局。
三是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两山价值转化“新路径”。开展铜仁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体系,使生态系统自然资本的价值和社会经济接轨。发布《铜仁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江口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报告》。据初步核算,铜仁市2020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3445.6亿元,是铜仁市2020年GDP的2.59倍。江口县太平镇成功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省首个“生态账户”落户铜仁,成为生态、金融、经济之间的“转换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金融效益的“多向互通”,被《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成为贵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截至目前,共创建“梵净生态账户”3519户,利用账户积分评级授信9.63亿元,利用账户积分发放贷款8.42亿元。
四是用活生态禀赋,服务高质量发展“好势头”。我市始终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道路,以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以水资源为例,铜仁县县有穿城秀水、乡乡有青山绿水、村村有田园山水,水资源总量达162亿立方米,水中富含偏硅酸、锶、硒等20多种微量元素,是“中国生态好水源集聚区”。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饮用水产业,全力做好“水文章”,释放水活力,截至目前,农夫山泉、屈臣氏、好彩头等一大批知名水企业落户投产,把铜仁的深山好水搬出大山。同时,大力发展温泉产业,着力推进温泉资源与大生态、大健康、大旅游深度融合,思南县跻身为“全国温泉开发利用示范区”“中国温泉之乡”。目前,全市水及关联产业总产值已达150亿元,成为拉动铜仁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柱。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高扬生态文明这面旗帜,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量,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帮扶力度,强化环境监管与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奋力推动铜仁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铜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在全省执法大练兵评选活动中,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被省生态环境厅评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市级表现突出集体,请您介绍一下有关的好做法和经验?
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谢春:
感谢您对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关心、关注。2022年,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及四个配套办法等法律法规,深入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各类违法犯罪,有力震慑污染环境违法行为,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2022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9805人次,检查企业2610家次,发现问题298个,查处一般行政处罚案件178件,处罚金额1630.86万元;办理配套办法五类案件20件;办理生态环境轻微不罚、首违不罚案件16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案件10件,全市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败诉案件。在全国执法大练兵案件随机抽查评比中,我市被抽查的5个案件平均得分96分以上,均为优秀案卷,排名全国第十五名,全省第一名;在全省2022年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网络培训暨知识竞赛活动中,我市取得全省竞赛优秀率第一名、总成绩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自2016年全省开展执法大练兵评比工作以来,我市生态环境执法支队连续7年获此殊荣,成绩来之不易。具体而言,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在组织部署上着力,形成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合力。市生态环境部门与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印发《铜仁市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具体措施,组织各分局(大队)认真做好动员部署、集中攻坚、总结提升等工作。2022年,生态环境部门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案件8起,行政拘留11人,移送污染环境犯罪案件5起。
二是在宣传引导上用力,提升行政执法服务水平。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等工作,实现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执法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宣传进社区、进企业,并带头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规定。2022年开展各类宣传、送法培训等活动10余场次,解答群众咨询200余人次。同时,加大典型案例发布曝光力度,曝光各类环境违法典型案例12起,被省生态环境厅采用发布2起,有力提升了行政执法服务水平,增强企业守法意识。
三是在从严执法上发力,助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进一步推进跨区域流域交叉联动,我市与遵义市、黔东南州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印发《跨区域流域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工作方案》,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应急处置和联合检查等机制,深化跨区域流域生态环境部门合作,共同开展环境安全隐患联防联控。严肃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组织各地以案为鉴进行警示教育,坚持问题导向,动真碰硬,以“零容忍”态度对重点产处废物企业、涉危企业、重点污染源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对发现的违法问题依法依规处理到位。当然,我们也始终坚持执法既要有“硬度”,也要有“温度”,积极服务好企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指导各地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探索推行非现场执法检查方式,压实市县生态环境网格责任,实现污染源科学化、制度化全覆盖网格管理。
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据了解,在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中,关于噪声污染的投诉举报比例比较大。请问,我市噪声污染情况怎么样?中、高考即将来临,生态环境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为考生营造良好环境?
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付军: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噪声污染的关注。噪声污染防治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今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印发实施这个《行动计划》,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行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市噪声污染投诉案件总体呈上升趋势。2022年,我市共计受理噪声投诉件数为3289件,其中市长热线“12345”渠道受理2443件,生态环境“12369”渠道受理39件,公安“110”渠道受理509件,城建“12319”渠道受理298件,办结率均为100%。各渠道噪声投诉的主要类别分别为:工业噪声58件、建筑施工噪声1157件、交通运输噪声41件、社会生活噪声2033件。
6月是每年的考试月。为切实加强全市2023年高考、中考“两考”期间的环境噪声监管工作,防止和减少“两考”期间环境噪声污染,保障考生有一个良好、安静的学习、休息和应考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贵州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有关规定,我们制定实施了《2023年铜仁市高考、中考期间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考试前,生态环境部门将对辖区内各考点周围环境进行巡查,开展噪声污染源排查工作,摸清污染源现状,提前发现问题,将噪声污染遏制在萌芽状态。考试期间,禁止考点周围300米范围内一切产生噪声的建筑施工夜间作业,停止审批夜间施工作业证明(抢修、抢险除外)。同时,我们将加强值班值守,执法人员随时待命,确保能够依法及时查处群众举报的噪声污染问题,第一时间消除噪声污染,把噪声对考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当然,我们还将加强协同配合、上下联动,会同公安交管、住建、城管等有关部门完善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系,指导相关服务单位认真落实噪声污染防治各项措施,坚决处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各种行为。
在此,我们也呼吁,“两考”期间,希望大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启“静音模式”,自觉约束一下个人行为,为中高考期间“守住一片宁静”保驾护航。我们也预祝广大考生都考出好成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