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主要表现为水质总体较好,全省44条河流85个监测断面中,有83.5%达到或优于所在功能区类别标准,出境河流达标率达到85.7%,赤水河所有断面基本达到二类水质标准,全省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1.4%,比2011增加4.6个百分点。
做法:一是创新环境管理机制。先后实施了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保护河长制。2009和2012年,省政府分别在清水江流域的黔南州与黔东南州、枫湖流域的贵阳市与安顺市实施了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同时,省政府还在三岔河、乌江、清水江及赤水河流域实施了环境保护河长制工作。二是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法制建设。省人大针对重要饮用水源和流域环境保护,先后颁布实施了贵州省红枫湖百花湖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夜郎湖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和贵州省赤水河环境保护条例。省政府即将批准下发贵州省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办法,并启动了贵州省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和贵州省地下水污染防治条例立法调研工作。三是狠抓污染治理。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下达限期治理任务、挂牌督办以及深入推进清洁生产等措施,切实加强流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最大限度减少生产废水排放,先后集中整治了乌江、清水江、赤水河、息烽河等流域污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