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适老版
无障碍浏览 |
适老版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 > 辐射监管 > 辐射类项目审批前公示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2020年8月3​拟作出的贵州习水500kV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的公示(核与辐射)
发布时间:2020-08-03 09:53:16 来源: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字号: 分享: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我厅拟对贵州习水500kV输变电工程环境影评价文件进行审查。为保证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审查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083202087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个工作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联系电话:0851-86987058(贵州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A2区生态环境厅窗口),0851-85577578(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辐射处),传 真:0851-86987058  

通讯地址:贵阳市南明区遵义路59号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辐射处, 邮编:550002

贵阳市南明区遵义路582号贵州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A2区生态环境厅窗口


建设项目名称

贵州习水500kV输变电工程

建设地点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仁怀市、桐梓县、汇川区、绥阳县

建设单位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遵义供电局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单位

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项目概况

1)习水500kV变电站新建工程

习水500kV变电站站址位于遵义市习水县二郎镇莫洛村,主变压器本期规模为1×750MVA,主变户外布置;500kV本期出线1回。另外需将庙坪~永安110kV线路迁改出500kV习水变站址范围,迁改线路路径总长约1.5km

2)习水~诗乡500kV线路工程

线路途经习水县、仁怀市、桐梓县、汇川区、绥阳县。新建线路路径总长约107.5km,其中同塔双回架设(本期架设单回线)约8km,单回架设约99.5km

3)诗乡500kV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

本期扩建500kV出线间隔1个,间隔扩建工程均在原有围墙内预留场地进行,不需新征用地。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主要生态影响

本工程属于500kV输变电工程,对项目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施工期,项目运行期对生态环境基本无影响。因此,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途径主要与工程选址选线、施工组织、施工方式等方面相关。

1)施工期

变电站、输电线路塔基施工需进行挖方、填方、浇筑等活动,会对附近的原生地貌和植被造成轻微破坏,降低植被覆盖度,可能形成裸露疏松表土,如管理不当可能引发扬尘、水土流失等其他环境问题。

施工期导线和铁塔的架设过程中工程车辆进出,土建工程中产生的噪声、扬尘以及固体废弃物等会对施工场地周边动物觅食、迁徙等产生干扰,有可能限制其活动区域、觅食范围、栖息空间等。

新建变电站站址、线路沿线塔基所征用的土地为永久性占用,占用的土地资源将改变其原有的地貌和生态功能,地表植被和土壤水分的改变,会导致当地野生动物的原生环境破碎化,缩小了其捕食空间。

线路架设过程中占用的林地、农田等,破坏了原有的地表植被,增大了地表裸露面积,导致水蚀、风蚀影响。

2)运行期

工程建成运行后,施工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基本得到消除。变电站运行期运行维护活动均在变电站内,不影响变电站周边生态环境。

输电线路运行期运行维护活动主要为线路例行安全巡检,巡检人员主要在已有道路活动,对交通不便的地段,采用步行方式到达,且例行巡检间隔时间长,对线路周边生态环境基本不产生影响。

二、预防措施及预期效果

1.设计阶段生态影响防护措施

1)在变电站选址、输电线路路径选择阶段充分听取所在区域政府、规划、城建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尽量避开城镇规划区、村庄密集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

2)对集中林区采用高跨通过原则。

3)输电线路跨越水体时,采用一档跨越的方式,不在水体中立塔。

4)因地制宜逐基做好基础设计,尽可能使四个塔腿同原始地形吻合,使位于斜陡坡的塔位尽量不开施工平台或少开施工小平台,减少塔位处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好塔位范围的自然环境。

5)后续设计阶段及施工阶段应尽量优化线路路径,使其远离仙人山县级自然保护区。

2.生态系统保护措施

1)严格控制施工占地,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施工场地,将工程临时占地合理安排在征地范围内,以减少施工临时占地对周边农田和林地的影响。

2)施工过程中,设置挡土墙、护坡,防止挖方、填方作业造成的水土流失;加强管理,妥善处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防止乱堆乱弃,侵占周边农田。

3)加强施工管理与监理,优化施工设计,尽量减少施工占地及施工活动造成的森林植被损失,减少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

4)对跨越耕地的线路路段进行塔基定位时,应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优化塔基定位,尽量使塔位不落入耕地,或减少落入耕地中心的塔位,尽量使塔位落于农田的边角之上,以减少对耕地的耕作影响。

5)合理安排工期,建议尽量在秋收以后或冬季进行保护区工程的施工,以减少农业生产损失。

6)对于占用了的农业用地,在施工中应保存表层的土壤,分层堆放,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对于临时占用的农业土地,施工结束后,要采取土壤恢复措施,如种植绿肥作物等增强土壤肥力。

3.陆生植物保护措施

1)在塔基定位时,根据周边地形、地势等条件,塔基尽量避开植被密集区;在经过成片林地时适当抬高导线对地高度,采取高跨通过,减少线下林木的砍伐。

2)塔基基础优先采用掏挖式基础,控制塔基开挖作业面,从而减少塔基开挖造成的植被破坏。

3)施工牵张场、料场应选择线路沿线现有空地,施工道路应充分利用线路周边交通道理,控制施工临时道路开辟长度和宽度,从而减少施工临时占地对植被的破坏。

4)线路采用全方位高低腿铁塔、改良型基础、紧凑型设计,尽量少占土地、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及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5)输电线路施工在架线过程中采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施工工艺,减小架线牵引过冲中导线对地表植被的扰动破坏。

6)在线路设计过程中尽量优化路径,减少线路路径长度,减少占地面积,进而减少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地的征用,首先在线路设计过程中从源头控制对植被的破坏。线路建设过程中尽量统一所有塔基基础施工、组塔、放线方式及工艺,以便于统一管理与预防控制。

7)由于在牵张场地和施工场地堆放各种沙、石、水泥等施工材料,停放各种施工机械,为防止散落的固体废物和机械油污渗入土壤,在每个牵张场地和施工场地应临时铺设蛇皮布等不透水、防污染材料。

8)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施工便道、施工营地、施工场地等临时占地植被恢复。工程周边植被恢复除考虑水土保持外,还应适当考虑景观及环保作用,使水保、绿化、美化、环保有机结合为一体。

9)保存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的熟化土,为植被恢复提供良好的土壤。对建设中永久占用耕地、林地部分的表层土予以收集保存,以便施工结束后复垦或选择当地适宜植物及时恢复绿化。

4.陆生动物保护措施

1)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湖北省重点保护动物。

2)鸟类和兽类大多是晨、昏或夜间外出觅食,正午是鸟类休息时间;为了减少工程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应做好施工方式和时间的计划。

3)施工期间加强堆料场、弃渣场防护,加强施工人员的各类卫生管理,避免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减少水体污染,最大限度保护动物生境。

4)工程完工后尽快做好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以尽量减少生境破坏对动物的不利影响。

5.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1)设计中应严格执行尽量不占、少占基本农田的用地原则,在下一步设计阶段针对工程站址及塔基用地进行进一步优化,将占用的基本农田数量最小化。

2)对工程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业主应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占用的基本农田办理相关的用地手续,并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基本农田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

3)建设单位应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要求,将所占用基本农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6.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措施

1)下一步设计应尽量优化线路路径,使其远离仙人山县级自然保护区。

2)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禁止施工人员随意进入保护区内破坏生态环境。

3)施工场地要远离保护区,并划定明确的施工范围,不得随意扩大,严禁施工场地进入保护区的范围内。

4)在保护区附近施工时,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定点分开堆放,定时清运。不得向保护区内丢弃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

5)施工前先行修筑污水处理装置,施工废水采用简易沉砂池沉淀处理后回用,施工人员应租用当地住房作为施工生活用房,将施工人员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纳入当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禁止向保护区内排放施工废水与生活污水。

6)施工时应先设置拦挡措施,后进行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弃土应就地平整,不得随意堆弃。砂石料应堆放在塔基处的施工场地,施工完成后及时清理场地,并进行植被恢复。塔基基础钻孔或挖孔的渣不能随意堆弃,应运到指定地点堆放。

7)采用苫布对开挖的土方及沙石料等施工材料进行覆盖,避免水蚀和风蚀的发生。

8)施工完成后,应对施工期间临时占用的土地进行恢复,对开挖面、临时堆土存放地的裸露表面必须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做好施工场地的植被恢复与绿化。

7.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措施

1)大娄山赤水河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措施

采取较小塔型、高塔跨越,加大档距,减少林木砍伐和植被破坏。

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设置施工营地。

尽量利用现有道路,减少新增占地。

设置施工控制带,对施工场地四周进行围护、严格限制施工机械和人员活动范围,必要时使用地表铺垫(草垫、钢板垫),减少生态影响。

加强施工人员生态保护教育,严禁捕猎、捕食野生动物和随意砍伐、践踏植被。

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堆放弃土、弃渣和生活垃圾,弃土、弃渣和生活垃圾应及时运出生态保护红线外处置。

施工结束后进行土地整治与生态恢复,并加强后期维护。

2)乌江中下游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措施

通过在对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的基础上,对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包括土方倒运、工序安排、进度安排、工艺改进、土石方平衡等提出水土保持建议,通过设计优化减少弃土弃渣量。

做好水土流失临时措施,牵张场地、施工道路等在施工完工后要进行植被恢复,进站道路、供排水管线区等施工过程中应边开挖、边回填、边采取保护措施。

尽量缩短施工周期,减少疏松地面的裸露时间,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开雨季和汛期,同时安排好土方综合利用时的工程时序安排。

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如线路工程中的护坡、挡墙、排水沟、消力池、表土剥离及回覆、带状整地、耕地恢复)、植物措施(如线路工程中的恢复林地、撒播草籽)、临时措施(如线路工程中的编织袋装土拦挡、密目网苫盖、彩条围旗护、铺设彩条布、泥浆沉淀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

工程永久性占地区:永久占地区开挖量较大,对地表扰动相对剧烈,水土流失防治以工程措施为主,裸露地表部分必要时辅以植物措施。

工程临时性占地区:临时占地区主要是变电站施工生产生活区、站外供排水管线区、站用电源线路区和输电线路塔基施工场地、牵张场、跨越施工场地、施工道路等。水土流失防治主要以管理措施、植物措施以及临时措施为主。

8.预期效果

本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在切实落实本评价提出的措施的前提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公示版)


1.贵州习水500kV输变电工程(全文公示版).pdf

评估意见

11.关于对《习水500kV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评估意见.pdf

建设单位开展的公众参与情况

2.公众参与说明-习水500kV输变电工程.pdf

公众提出意见的方式和途径

3.公众提出意见的方式和途径.pdf

公众反馈意见联系方式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辐射处0851-8557757886987058(反馈时间:自本公示生成后5个工作日内)

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有关规定,上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不含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内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