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适老版
无障碍浏览 |
适老版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专题专栏 > 研究问题破解难题——竞赛之功
以环境信息化为抓手,努力探索环境保护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6-11-21 09:34:53 来源: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字号: 分享:

  以信息化为抓手,努力探索环境保护新模式

  电子政务中心 柏 京

  当前,信息化正在全球范围内向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再生产的全过程,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推动传统经济向新兴经济转型。信息化水平愈来愈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纷纷将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深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美国实现从“轮子上的国家”到“网络上的国家”的重大转变,欧盟完成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整体转型,日本实施从“工业化赶超”到“信息化赶超”的战略转换。

  一、发展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作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环境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采取有力措施,深入加以推进,为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电子政务作为环境信息化的重要领域之一,承担着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通过电子政务这个载体,推行网上办事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环境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既开辟了新的为社会服务的途径,也便于广大人民群众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目前,环保部门政务公开领域还不够广,网上办事能力还不够强,服务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环保工作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为推行电子政务创造更好条件,有利于提高环保服务网络化、办事便捷化程度,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建立更加高效、规范、廉洁的服务型机关。

  二、发展环境信息化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实践已经证明,环境信息化作为环保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覆盖环保各领域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是环境管理决策的基本保障。离开环境信息化,势必影响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制约环境监管的效能和水平。2010年1月5日,第一次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提出,到2015年,将建立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基本构建“数字环保”体系。目前,环境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仅凭原有的人工模式难以为继。只有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为此,必须要强化环保信息化管理,完善环境监测系统。加强环保信息化管理,推动重点污染源自动化监控工作,提高环境应急能力,实现环境污染应急预警预报,为环保执法提供有力依据,为污染减排服务。可以依托计算机技术,以GIS为核心,以数据库为支持,实现空间数据的输入、查询、分析、输出和管理的可视化,便于维护和扩展。在为环保管理提供排污源点监测与污染源举报实时监测、环境应急预警预报功能的同时,采用符合环境监测工作特点的数据组织方式,以实现强大的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自动归档及档案管理等功能。

  另外,通过对环保治理设施的过程监控,能够有效促使企业环保治理设施正常投运,杜绝了企业偷排超排行为。自动监控系统的投用能够促进环保治理设施基本转入正常运行状态:由于企业排污行为被全天候纳入实时监管状态,能够有效地遏制白天运行环保治理设施、晚上关停的“黑白厂”现象。自动监控系统真正发挥了“紧箍咒”的作用,对巩固污染减排中工程减排成果、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意义重大。通过定期公布监控数据,有效杜绝企业在排污总量核定和排污费申报时的谎报、虚报、瞒报行为。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可全天候实时监控企业排污状况,可及时捕捉企业超标超量违法排污行为,进行取证并予以处罚。捍卫了法律的严肃性,极大地扼制了企业偷排超排行为,迫使企业自觉调度调控生产和环保治理设施运行状态,增强了守法意识,提升了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不仅如此,通过环境保护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全面整合现有的各类环境管理数据与业务审批内容,融入了先进的环保信息化管理理念,通过对排污企业上报数据、人工监督数据、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环境质量数据、办公自动化数据、环境扩散模拟数据的全面整合,将排污许可证管理、排污征费管理、新建项目审批管理、环境违法处罚、环境信息统计、报表管理、应急指挥、企业申报以及环保决策分析子系统等进行充分融合,实现了对各项环保业务管理信息化的探索。

  环境信息化是实现环境管理转型、促进环保事业发展、推进环境保护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可以预见,建立先进的监测体系和完备的执法体系的同时,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加快环境管理业务和环境信息化有机融合,加快实现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是今后环境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

  三、我省环境信息化发展方向的几点设想

  通过项目建设,将逐步形成环保“大平台、大整合、大数据、大协同”的布局,最终实现智慧型政府的业务目标。结合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环境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我省拟进一步推进环保监控信息整体化建设。通过整合现有监控和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建设并完善环保执法通系统、环保信息发布系统、排污交易系统、环保监控功能扩展系统等,建立集在线监控、监控信息发布、公众参与和环境执法等多功能于一身、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机制,从而有效提高环保管理和环境执法工作水平。

  一是实现实时监控信息查询,整合监控平台与执法平台,实现数据从PC端向移动客服端的延伸。正建设的环保执法通系统将排污口浓度监控、工况监控、视频监控、应急监测、车载定位、业务管理和执法查询处理系统按不同管理权限移植到移动终端上,以获取环保实时动态信息,为环保执法人员应对各种紧急突发事件和日常的外出检查提供基础。

  二是将环保信息应用系统服务于公众,可以使公众快速获取环保信息,了解环保动态和政策法规,拓展环保宣传。正在建设的环境信息平台发布系统包括全省景区、城市空气质量发布和预报,居民环保投诉与奖励、公益环保信息发送等,通过短信、彩信、手机网站等多种方式实时、方便、快捷的获取环保信息。

  三是依托在线监控平台,搭建交易中心,推行排污交易。按照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意见》的要求,我厅将自动监控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排污交易平台,全面推行排污交易。实时在线的总量统计系统将为今年推动排污交易的实施和交易事后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环保信息化是政府高效管理的平台、是公众参与的纽带,是环保执法的有效支撑。细化监控系统全方位架构、量化数字海量集成、强化数字环保管理必将成为当前与今后环保工作的热点与重点,将对实现环境管理模式创新,确保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