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适老版
无障碍浏览 |
适老版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市州动态
贵州铜仁:守护锦江一泓清水 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9-22 09:21:39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贵州频道 作者:人民日报客户端贵州频道
字号: 分享:

悠悠锦江,碧波如练,自黔东武陵山脉梵净山深处迤逦而出,蜿蜒穿行铜仁全境,千百年来如母亲般滋养着这片土地与人民。她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部流动的历史,一种深厚的文化,一方百姓共同的记忆与依靠。

清晨的锦江,苏醒在薄雾与波光之间。沿岸步道上早已人影绰绰:健身者迎风奔跑,游泳爱好者跃入清波,摄影者静静捕捉江鸥掠水的瞬间。

河面之上,训练中的帆板队划开涟漪,龙舟排练的鼓声由远及近。入夜之后,两岸灯火渐次点亮,摇曳的倒影如金鳞铺满江心,游船来往,人声、水声、橹声交融,仿佛母亲河正轻声低语,讲述着她与城的故事。

锦江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因水路之利,成为串联黔、湘、鄂等地的重要物资通道。史料记载,明清时期,“舟楫往来,帆樯如林”,上游运来盐巴、布匹,下游输出朱砂、桐油、木材。铜仁“九门三街六巷”的古城格局因水而成、因商而兴,至今仍保存完整,静默见证着锦江曾经的繁华。更难得的是,即便舟船络绎、人烟稠密,锦江水却始终清冽见底,鱼石可见。这一切,源于铜仁人世代相传的敬畏与守护。

最严法治,守护一泓清水东流

锦江在贵州境内流域面积达4086平方公里,拥有大小支流55条,流经25个乡镇166个村,是铜仁人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其流出贵州后称辰水,最终经沅江汇入洞庭、奔流向长江,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保护意识早已深植于地方治理之中。清道光年间,铜仁知府敬文立《禁树碑》;道光十二年,贵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颁《禁砍山林》碑,明令“梵净山四至附近山场树木,自应永远培护”。

保护工作更成体系。2009年,国家农业部批准设立“锦江河特有鱼类”及“江口太平河闵孝河”两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铜仁同步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系统开展渔业资源保护与科研监测。

法治屏障不断筑牢。2017年,《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首部地方性涉水法规,明确“保护优先、统筹规划”原则,划定生态红线。此后一系列配套法规相继出台:2020年实施《铜仁市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2023年施行《铜仁市锦江干流大江沿岸建设管理条例》,并与《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古城保护条例》等相衔接,形成“山-水-林-城”一体保护的法治网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多年坚守换来显著成效:锦江流域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标准,地表水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入选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真正实现“一江清水送下游”。

    共饮一江,黔湘水脉相连

作为沅江正源,锦江贡献其年径流量15%以上,水质优劣直接关系洞庭湖和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自梵净山至锦江河谷,垂直生态走廊不仅是生物基因库,也是长江上游关键“生态滤芯”。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2005至2025这二十年间,铜仁中心城区人口从15万激增至51.1万,高度聚集于锦江沿岸,水质却不降反升,持续向好。

这一切,源于铜仁坚定不移的系统治理:全市建成城乡污水处理厂36座,日处理规模达17.85万吨,新建改造污水管网901.6公里,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全覆盖;2020年起全面实施禁捕,完成117户持证渔民退捕转产,发放补偿金860余万元,建立群众举报监督网络;全面深化“河长制”,推进水陆共治、动态保洁,创新实施跨区域生态补偿,累计获省级及跨域补偿超两千万元。

如今,铜仁主城区供水系统直接取自锦江干流,是全省唯一以河道取水为主的城市。锦江每日向湖南方向输送优质水28亿立方米,为零跨境污染坚守,为下游怀化600万人筑牢饮水安全屏障,切实兑现了“黔水流湘,共饮一江”的生态担当。

绿水青山,生态红利惠民利民

铜仁人用心守护母亲河,而母亲河也以丰沛的生态红利回馈一方百姓。水质监测显示,境内6处天然水源水质媲美法国依云、意大利圣安娜等国际品牌,依托这一优势,农夫山泉、屈臣氏、好彩头等企业相继落户,建成高端矿泉水生产基地,年产值超10亿元,带动物流、包装等上下游产业,创造就业岗位数千个。

铜仁以水为载体,构建“一圈两带三基地”水业布局,发展茶饮、果汁、苗药饮料、水疗养和度假旅游等特色产业。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重现古城水岸活力,带动周边农家乐、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迅速发展。江口县云舍村依托锦江支流发展亲水旅游,村民年均收入大幅提高,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本。

“梵净山珍”如梵净抹茶、石阡苔茶、德江天麻、珍珠花生等凭借天然高品质赢得市场。铜仁还率先制定《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系统梳理经营类、权益类、公共类三大体系22种生态产品,建立价值实现重点项目库,总投资691.03亿元,推动生态优势系统性转化为发展优势。

亲水爱水,母亲河情怀代代相传

在铜仁人的血脉中,对锦江的眷恋是刻入基因、代代相传的深厚情感。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象征,更是日复一日的生活实践。

每天清晨和黄昏,沿江步道上跑步、散步的人群络绎不绝。无论寒暑,总有游泳爱好者与清波相拥,传承五百多年的碧江传统龙舟赛,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端午,鼓声震天、百桨翻飞,岸上人潮涌动、欢呼如潮,这是铜仁人表达江河深情最奔放的方式。

铜仁还积极活化滨水空间,举办水上运动嘉年华,开展桨板、皮划艇等时尚赛事,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亲近母亲河。银发志愿者、社区居民和高校学生组成巡河队,常态化开展保洁监督、文明劝导。入夜后,“龙游锦江”项目点亮江水,280米长的竹筏龙灯摇曳生姿,乘筏夜游如入画境。

这些亲水、护水、乐水的生动场景,正是铜仁人与母亲河之间深厚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一座城市与水共生、向绿而行的温暖答卷。锦江的故事,仍在清澈流淌中继续书写……

(作者为贵州省铜仁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