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境内,山水相依,林河相伴,辖区内共有江河湖(水库)516条(座),拥有林地面积1593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3.19%。林长制、河长制的全面推行,是守护这方水土的关键之举,河长履职尽责,换来水清河畅;林长精心管护,成就绿满山川……
8月的兴义万峰湖生态美景。 夏日时节,万峰湖碧波轻漾、沿岸青山叠翠,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与点缀其间的民居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夏日生态画卷。 刘朝富 摄
落实林长制 守好绿色家园
暑期以来,在兴义市林长制主题公园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内,随处可见休闲的市民和慕名前来避暑旅游的游客,在这里尽情享受美好时光。
暑期,兴义马岭河峡谷景区进入最佳观赏季,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欣赏马岭河峡谷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百瀑争流的壮观景象。 尹婷梅 摄
公园内林木茂密,鸟语花香。绿荫步道穿行林间,满眼风光无限,市民在闲暇之余或晨练,或林间小憩;游客到这里寻幽揽胜,呼吸新鲜空气,拍照打卡……
“这里林木繁茂,凉快无比,环境非常好,自从到兴义后,我们每天都会来这里散步、拍照,不仅拍到大美河山,还在这些知识展板上学习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近段时间,重庆来兴义旅居的刘女士每天早晨都和家人一起到马岭河峡谷主题公园晨练、散步、纳凉。
兴义市林长制主题公园是黔西南州全面贯彻落实林长制,依托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探索建成的首个林长制主题公园,重点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林长制工作目标、林长制责任体系建设、林长工作职责等内容,全方位构建林长制工作知识体系,是一个集休闲娱乐、科普宣传于一体的花园式主题公园。
兴义桔山湿地公园一角 何杰 摄
近年来,黔西南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林长制为抓手,统筹做好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修复与林业产业发展。
通过建立“州—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压实“州级督导、县级主抓、乡级落实、村级管护”的责任链条,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细化明确各级林长、林长制办公室及成员单位职责,建立“林长+”等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责任体系,全面执行《贵州省林长制考核评价办法》,将国土绿化、森林防火、林业改革、林长制运行、资源保护5项核心指标纳入州县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
在兴义市南盘江镇田寨村,生态护林员在林区穿梭,一边认真仔细巡查,排查各类风险隐患,防止各类突发情况发生,一边详细做好巡林记录,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万峰湖畔绿水青山 张霆 摄
“现在是雨水季节,山体容易滑坡。巡林时要多注意观察这些地质灾害,有情况及时上报,保障好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田寨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林长王利荣介绍,随着林长制巡山护林工作的严格落实,有效地保护了绿色生态资源。
黔西南州作为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始终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通过林长制与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林草湿资源保护监管,全力抓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古树名木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全域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断夯实生态基础,筑牢生态屏障。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低产低效林改造等重点工程。2024年,全州完成营造林20万亩,完成率100%;完成石漠化治理10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65.14平方公里。至2024年,累计完成特色林业面积8万亩,完成经营和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面积261.65万亩,完成山桐子种植面积1.5万亩,全州花卉面积达5.4万亩。
创新河长制 共护碧水清流
立秋过后的万峰湖,在层峦叠嶂的峰丛之间,湖面烟波浩渺、水平如镜,来自天南地北的游人或乘船游玩于湖上,或垂钓于平静的碧水之间,居民伴湖而居,碧水万峰掩映,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动人山水画卷。
烟波浩渺的万峰湖 刘朝富 摄
“万峰湖的水绿得像翡翠一样,在这样的湖面上垂钓,是一种很不错的享受,来了我就不想走了,我打算在这里垂钓一个月左右,等天气转凉后再去其他地方。”来自湖北的钓友崔先生第一次来到兴义便对万峰湖的水质称赞不已。
每年8月,大批省内外游客集聚黔西南度假避暑,绿水青山引客来的背后,离不开河长制工作的保驾护航。
自2017年黔西南州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各级河湖长上岗履职、全力治水,让碧水在山川田畴间迤逦穿行,水生态环境实现了“河湖长制”向河湖“长治”的转变。
黔西南州在政策、法律、规划、生态修复等方面采取系统性措施,探索推出河湖治理跨界共管新模式,通过人员联动、信息共享、制度共商、问题共治,实现跨区域河湖系统管护,打破行政界限,共同治理好一域清水。先后建立了河长制工作联席会议、督查督办、考核与激励、多部门联合执法、跨区域联防联动等系列机制,推进跨界河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动治水,为全州河湖长制工作开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纳灰河道沿途风光
在兴义市纳录村,流水潺潺,翠色绵延,纳灰河绕村而流,纳灰河畔,一位村级河长正沿河而下开展日常巡河。
“巡河要‘一闻二看三关注’,闻河流有没有异味,看河中有没有垃圾,看水质是否清澈,关注污水是否入河、垃圾是否落地、雨污是否混流。”纳灰河万峰林街道纳录村村级河长在巡河时分享自己的心得。
通过开展江河湖库“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南、北盘江,红水河水域内养殖网箱及浮动设施清理工作全面完成,影响水体水质的最关键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果,各类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江河湖(库)的水质持续好转,水生态水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
绿水青山 吴明 摄
如今,全州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断面监测点共计16个,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断面16个,水质优良率达100%,水质状况总体为“优”;入境断面5个,水质Ⅱ类断面4个,水质Ⅲ类断面1个;出境断面5个,水质Ⅰ类断面3个,水质Ⅱ类断面2个。
截至目前,全州516条(座)河流(水库)全面实行河湖长制,每一条河流和小(2)型水库都有河长,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州、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州、县(市)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为双总河湖长,800名州、县、乡三级河湖长和1048名村级河湖长上岗履职,一张覆盖全州江河湖(库)的责任网正逐步织密织牢。
青山隐隐,碧水迢迢。这一景象的背后,是黔西南州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凝聚起生态环境保护强大合力的彰显,更是黔西南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生动实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