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水城区,曾受困于喀斯特地区的贫瘠与脆弱,二十年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锚定“康养水城”发展航向,以生态“含绿量”撬动发展“含金量”,铺展出一幅山乡巨变的绿美长卷。
二十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之江大地萌发,开启了中国绿色发展的壮阔征程。今天,水城玉舍国家森林公园这片绿意盎然之地,不仅是游客向往的“天然氧吧”,更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石漠化,曾如狰狞的伤疤,侵蚀着水城大地的肌体。山穷、水枯、人困,是难以摆脱的生态困境与生存焦虑。如何让荒山重披绿装,让百姓端上“生态碗”?水城的答案是: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要发展。
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野钟村刺梨种植户徐天勇感叹说:“以前我们这里石漠化比较严重,现在满山都是刺梨树。每年公司保底收购刺梨,我家种了十余亩,一年稳稳当当地六七万块钱就到手了!”
刺梨,这浑身是刺的小野果,以其强大的水土保持能力,成为水城区治理石漠化的“生态尖兵”。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水城刺梨种植面积已突破40万亩。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让“绿叶子”结出了“金果子”。刺梨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更让生态价值在市场中得以倍增。
2024年,水城区依托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等优质森林资源,成功签发六盘水市首张林业碳票。这张“碳票”,如同森林碳汇能力的“身份证”和“价值凭证”。它标志着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可以在贵州省单株碳汇服务平台等市场上进行交易,真正将“空气”变成了可交易的资产。
六盘水市水城区玉舍国有林场开发营销科科长吴学龙介绍:“经过科学筛选,将1539亩林地面积进行监测核算,最终获得碳减排量18147吨,按照85元每吨的价格成功售卖154万余元。”
从与石漠化的艰苦鏖战,到刺梨产业的绿富同兴,从守护莽莽林海,到点“碳”成金的创新探索,这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水城路径。它证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单选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能够创造持久而丰厚的回报。昔日石漠化的伤痕,已被刺梨的绿意和森林的生机抚平,沉睡的生态资源,正通过产业与市场的纽带,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惠及民生的巨大能量。
记者手记:“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水城区的实践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生命力。它告诉我们,守护好绿水青山,就是守护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就是培育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水城的故事还在续写,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真理,正在“康养水城”的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