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适老版
无障碍浏览 |
适老版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市州动态
奇峰秀水共春生 | 兴义万峰林街道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14 09:40:48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黔西南日报
字号: 分享:

8月7日,一夜雨后的兴义万峰林,满目青绿,清风过处,稻香阵阵。

万峰林满目青绿 图/胡云江

今夏,“中国四季康养之都”黔西南州避暑旅游持续火爆。在兴义万峰林景区,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一波接一波。已经在峰兮民宿住了一周的几名上海游客恋恋不舍,“这里的气候太好啦!最新鲜的空气,最好的生态环境,就像画中游,更似梦中游!”

以喀斯特峰林为基底、布依文化为灵魂、低碳户外为特色,黔西南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自2019年11月万峰林街道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国家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来,扎实做好兴义万峰林综合提升“下半篇文章”,走出一条“产景”融合绿色化、美丽乡村促转化、“两山”基地全民化的实践创新之路。

从“生态之痛”到生态之美

贵州多山。地处北纬25度全球黄金气候生态带、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缓坡地带的黔西南州,喀斯特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景观异常丰富。尤其徐霞客笔下“丛立之峰,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的兴义万峰林,被誉为“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天下奇观”。

秀美万峰林 图/陈剑平

曾几何时,兴义万峰林也有过“生态之痛”。

喀斯特山地生态脆弱、难于种植。曾经,兴义万峰林“石漠化”严重,植被破坏、岩石裸露、水土流失、土地退化,“那时候山上连草都长不旺,一场暴雨就可以把石缝里的泥巴冲得所剩无几。”回想起20多年前的情形,下纳灰村党支部副书记梁大荣记忆深刻。

如何既保护好这片国内少有、世界罕见的好山好水,又突围发展困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营林造林,攻坚生态修复,构筑绿水青山;治理污染,对纳灰河流域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河(湖)长制、林长制覆盖乡、村两级,深化乡村旅游农文体旅一体化发展……

纳灰河道沿途风光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带来全新变化。截至2024年,万峰林街道已完成治理石漠化面积27.0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6%以上,“河(湖)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表彰;2019年至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地表水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蹚出一条“石漠转绿成金”两山特色转化道路,为滇黔桂石漠化实现绿色发展作出了良好示范。

再过一段时间,位于万峰林街道乐立村的水稻超高产示范基地又将迎来测产验收。该基地2011年由袁隆平院士倡导和支持、2013年建立,迄今屡创贵州省最高亩产记录,成为贵州山地农业的标杆、西南喀斯特地区水稻高产示范平台。

环境、生态协同交响,新质生产力为生态农业“插上翅膀”。

春赏油菜花,夏闻稻花香……以“水稻+油菜”结合“鸭稻共生、鱼稻共生、虾稻共生”种植养殖方式,形成集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寓农于景、寓产于景。

万峰林美丽田园 图/魏浩然

莽莽群峰下,青山映碧水,绿树衬繁花,田园铺锦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生态之变带来最直观的变化,是“植物物种基因库”不断扩容。目前万峰林石斛、兰花、金银花、绿茶、天然植物香料等中药材和生物资源稳定增加,乔木树种59科147种,灌木树种19科30种,草本植物118种。

青山为屏,绿水环绕,幽兰飘香。

绿缘公司兜兰温室生产场景

在位于纳录村的黔西南州绿缘动植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游客正在参观以“植物熊猫”兜兰为主题、“永不落幕”的四季兰花展。该公司致力于兰科植物的研究、保育、开发及产业化生产,持续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已建成国家兜兰种质资源库,培育了世界兜兰三分之二以上的原生物种,园内兰科植物2000余种,实现兜兰“颜值”和经济“价值”双向转化。

历经“消耗自然资产—补充自然资产—保值增值自然资产”的探索,“山上景区、山下民居、坝上田园”,“两山”这粒金种子在万峰林中生机勃勃、开满繁花。

从生态之美到生态之变

山水之乐在乎山水之间也。

2024年3月初,因“黄小西吃晚饭”的“网语”推介,让包括万峰林(“万”谐音“晚”)在内的贵州六大景区在互联网风靡;3月27日,以万峰林为核心的兴义国家地质公园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入列世界地质公园;12月26日,万峰林景区正式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聚焦“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黔西南州纵深推进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万峰林景区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步伐。

以一场酣畅淋漓的马拉松,去感受万峰林的美。

加油奔跑 兴义真好 图/原点

2023年9月,由中国田径协会认证批准的首届万峰林半程马拉松赛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的1万余名跑者,经由万峰林纳灰河乡村振兴滨河生态产业长廊,奔跑在世界地质公园、醉美诗酒田园、和谐布依家园、户外运动乐园。

依托这条串联兴义城区、万峰林景区、万峰林街道8个行政村的产业长廊,景区与城区、自然与人文、生态与业态链接,黔西南州不断擦亮万峰林马拉松赛事品牌,带动骑行、徒步、攀岩、滑翔、桨板、垂钓等山地户外运动蓬勃发展,“竞技”变“经济”,“健身”变“健康”,也让众多游客走进黔西南。 

万峰林纳灰河乡村振兴滨河生态产业长廊 图/邢贵龙

2024年,万峰林景区接待游客320余万人次,全州共举办各类路跑赛事活动255场,其中,依托产业长廊举办赛事活动136场次,参与人数14.53万人次。

在下纳灰村徐查清民族文化馆,能容纳200人的非遗民俗体验区,游客或体验蜡染、扎染,或体验木雕制作……今年6月在全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斩获一等奖的老板徐查清介绍,村里最不缺的就是手艺人。万峰林景区晋升国家5A级景区,暑期客流猛增,他集结起一支由40多位匠人和返乡大学生组成的“村匠团”,服务暑期游客,满足大家对本土文化的体验需求。

在万峰林,像徐查清这样“靠文化吃饭”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展演八音坐唱、高台舞狮、布依婚俗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广受游客关注和喜爱。

峰林叠翠,只此青绿,不止青绿。

跟着赛事来旅行,跟着文化来体验,“万峰成林处、阳光黔西南”,迸发户外运动的热情,激荡山地旅游的浪漫。

如今,在万峰林已形成地质科普、创意集市、山地运动、美食街区、情景旅拍、民族手工、户外露营、农耕研学等融合业态矩阵。

推开窗户就能看到秀丽风景的民宿

隐于群峰环抱间的民宿客栈,开门见山、推窗见景,绿荫环绕,鸟鸣山幽。体验“多彩山居·醉美心宿”,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已从理念变成了刻在万峰林人骨子里的习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最持久的繁荣。

万峰林景区有着全省最大的民宿集群,精品民宿达200多家并拥有两家全国甲级民宿,民宿年均入住率70%,年营业收入2亿元,带动当地和周边乡镇就业3000余人。

梦幻般的万峰林景区有着200余家民宿 图/何处民宿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万峰林,与当地居民一道,见证亿年时光雕刻的“不变”,感受创新发展的“巨变”,更展望充满无限可能的“嬗变”。

从“生态佳”迈向“生态+”,从“景观打卡地”到“农文体旅综合体”,守住绿水青山底色,激活文化资源特色,创新产业融合模式,构建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协同共生的发展新格局,万峰林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转化,不断书写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