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毕节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全市生态环境系统非现场监管执法视频交流会,会议旨在凝聚共识、交流经验,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工作数字化转型,提升非现场监管执法效能。毕节市生态环境局相关科室,各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共计40余人参会。
针对当前时期,生态环境监管面临企业数量增多、分布广、监管任务重等难题,而传统现场执法模式存在成本高、效率低、覆盖面不足等局限性,会议分析了非现场监管执法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破解监管难题,实现了精准溯源、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是提升执法效能的实践运用。
会上,各县(市、区)围绕非现场监管执法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交流发言,分享创新举措与实践成果。在构建“线上监测 + 线下核查”联动模式方面,依托辖区内水质自动监测站、空气质量监测微站,实时采集环境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对异常数据进行研判,锁定问题区域后,能够迅速组织执法人员开展现场核查。以数字化平台为核心,整合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等数据资源,形成非现场监管“一张图”,通过平台对企业生产、治污设施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自动生成预警信息,针对预警提示高效快速地指导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减少了对企业的打扰。在创新开展“非现场监管 + 普法宣传”工作模式方面,利用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测等非现场手段发现问题后,除依法查处外,还向企业推送相关法律法规和整改指导意见,既提升了执法的震慑力,又增强了企业的环保意识。
会议就下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强化数据治理。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非现场监管数据质量,完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全流程管理制度,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有效,为精准执法提供可靠支撑。二是深化协同联动。加强生态环境部门与公安、交通等部门的协作,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三是提升能力建设。加大执法人员非现场监管执法技术培训力度,通过专题培训、案例教学、实战演练等方式,培养一批懂技术、善执法的专业人才队伍。四是创新监管模式。各单位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在非现场监管执法中的应用,不断优化监管流程,提升执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本次视频交流会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实操分析和经验分享,进一步明晰了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持续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推动非现场技术创新应用,通过科技赋能守护好毕节绿水青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